新蒲京英才计划


企业人才观:通过全员创新创业,打造共创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员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与员工和产业链合作伙伴,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企业人才标准:专、精、特、新、快

企业人才目标:建立一支以工程师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构建起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引领,以各类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为支撑,以大学优秀毕业生为储备的新蒲京人才结构体系。

一、新蒲京人才引育情况

88805·tccn新蒲京,立足企业的创新创业和共创共享平台,打造以工程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构建起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引领,专 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为支撑,优秀大学毕业生为梯队的企业人才结构体系。

(一)柔性引进与合作的高端人才。公司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依托,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柔性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如中国工程院侯惠民院士(中药智能制造)、丁健院士(药理研究)、黄璐琦院士(生药资源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院长(国家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叶阳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国家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果德安教授(国家杰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杨义力教授,中南大学欧阳冬生教授等数十位在中药、天然药物、制剂、临床药理等学科卓有成就的国家级专家。

(二)自主培养出了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赣鄱555英才、江西省双千、江西省双高、江西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余人次,资助及联合培养博士后、硕博研究生20余人。公司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60余人,其中正职称4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58人,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00余人。

二、公司人才引留培用措施

(一)建立平台,筑巢引凤

公司获批的国家省部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其中包括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院士工作站和中药消炎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这些高层次创新平台,一方面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成为企业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高地。

公司依托平台,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纽带,围绕肾科、骨科、妇科、儿科等慢性病和疑难病的创新药研发,战略重点产品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以及质量标准提升等,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军军医大学等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每年10余个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委托院士专家及其团队进行研究,利用其高端智力和先进技术装备的优势,加速企业创新。

同时,对于企业自主培育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支持其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项目攻关,助推其成长。如我公司制剂研究室主任康兴东博士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小锋,是公司自主培养的博士,是赣鄱俊才-江西省双高工程人选,都是公司着力培养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二)制度保障,人才激励

新蒲京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办法》、《新蒲京学历学位职称资格提升支持服务办法》、《调薪调职调岗制度》、《年终奖金分配制度》、《事业合伙人机制》等建立了“一大四小两驱动”多层次的激励体系,鼓励员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成长成才,让所有员工有成长和发展预期。

1、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制度。88805·tccn新蒲京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制度,内容覆盖所有中心部门和岗位,推动全员创新创业,激活员工创新活力和动力,人人都有机会创业,人人都有可能创新,员工创新成果每两个月兑现一次,公司每年创新奖金预算200万(不含外部横向合作的科技重大专项创新)。

2、新蒲京英才培养计划。2018年8月,公司对标国家、省市人才政策制定实施了《新蒲京英才计划》,从学历学位提升到职业职称资格晋升,再到国家社会人才荣誉申报,并将学历学位、职称资格、技能等级的提升与企业薪酬制度打通,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全方位培育路径。

通过新蒲京英才计划的实施,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硕博研究生等后备高端人才培养。企业通过产学研战略合作,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惠民等大批院士专家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高端人才培养合作。他们作为企业中青年骨干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端科研后备人才。

同时,企业也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签订了企校合作人才服务协议,共建硕博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每年资助青年骨干攻读博硕研究生,每年有15个名额。

3、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育才。88805·tccn新蒲京与科研院所在课题项目合作过程中,建立了更深层次的链接与互信,双方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到企业主动利用产业政策为合作院所青年人才申报国家社会荣誉,再到大院大所大专家成为企业中青年骨干硕博导师。从双方互聘产业导师,到合作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等人才创新平台,双方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合作培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